科技创新
创新成果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科技创新创新成果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航天科技集团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秉承老一辈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着大胆创新、勇攀高峰的劲头,走出了一条有航天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创新当为第一引擎。握着创新这把金钥匙,循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足迹,航天科技集团力争成为科技创新领域的排头兵。

为推动科技进步开启强大引擎

2019年1月3日,透过嫦娥四号探测器相机的镜头,人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月球背部的模样。当天10时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落月成功后,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对全体飞控试验队员说:“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世界也会记住你们!”这一天,中国代表全人类第一次将探测器送至月球背部;这一天,距离人类首次月球探测活动整整60年。

这是航天科技集团辉煌成绩的冰山一角。航天科技集团取得了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还引领带动自动控制、计算机、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开启强大引擎。

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围绕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四大主业,辛勤耕耘、创新探索,收获累累硕果。

2008年汶川地震,举国震动。由于国内没有先进可靠的导航系统,给灾后第一时间响应救援造成了重重阻碍。为打破这一僵局,航天科技集团集中力量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攻关,推动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覆盖全球的导航系统建设。

目前,北斗二号系统已全面建成,正式向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18年,北斗三号基本系统组网部署圆满完成,北斗迈出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2020年前后,我国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18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联合对外发布合作机会公告,邀请联合国各成员国参与未来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国际合作。此举是我国航天国际合作的重大开创性举措,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独立发展迈向全球合作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从2003年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到今天中国即将建成自己的空间站;从国外联合封锁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到中国开放包容邀请世界共享中国航天发展成果。航天科技集团成为推动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截至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已成功研制、发射11艘神舟飞船、1艘天舟货运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和1个空间实验室,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等重大技术的国家之一。

长征火箭也不断刷新中国航天新高度。2019年3月1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至此,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飞行任务。

长征火箭从第一次发射到第100次发射用了37年,从第100次发射到第200次发射用了7年,从第200次发射到第300次发射仅用4年多时间。

此外,长征火箭创新升级、更新换代,中国大运载“胖五”、快响利箭长十一、“载人航天新功臣”长征七号、“商业发射先锋”长征六号……中国新一代“长征”正在快速构建成完备型谱。

航天科技集团不断创新探索,将航天技术转化应用到国民经济领域,造福民众。

航天科技集团发挥航天技术优势,在卫星应用、特种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先进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产品等重点领域发力,培育了天地一体的航天产业链,打造了多家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上市公司,辐射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此外,航天科技集团向市场提供了卫星地面设备制造、卫星运营、空间环境应用、长输管线输油泵、特种车辆、增雨防雹火箭、煤气化设备、烟气脱硫装置、太阳能发电、双金属复合管、稀土电机、绿色印刷材料、微电子元器件测试、芯片、工程咨询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行业美誉度的产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技集团全面出击,朝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推动我国迈入航天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行。

产学研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航天强国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一道难题出现在航天科技集团面前:任务量爆炸式增长和人才、理论支撑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愈显突出。

要破解这道难题,就要大胆创新管理。

运用产学研模式探索企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生产力作用的重要路径。航天科技集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一流的科研实力和完善的科研设施,建成了专业化、开放式、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航天科技集团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制定了航天核心技术计划,取得了数百项标志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以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航天科技专项的立项研制。

说产学研是杯咖啡,是因为它香,它确实让合作中的各方都尝到了甜头。除了直接应用在工程中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创新之外,产学研最大的附带产品就是高质量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20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在人才聚集和培养上下足了功夫,靠人才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为打破人才困境,航天科技集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营造激励创新创造、鼓励干事成事的人才成长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技集团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把重大工程任务作为人才施展才华、提升能力的实践平台,注重在重点型号研制、重大技术攻关中考察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青年是建设航天事业的主力军。为留住人才,航天科技集团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绿色通道,让不少硕士、博士在参与航天联合研究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提前进入了角色。

“扶上马,送一程。”进入航天队伍之后,青年人的“绿色通道”并没有收窄,反而是不断拓宽。对于工作业绩突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人才,航天科技集团敢于打破年龄和资历限制,及时把他们推到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岗位,促进他们快速成长,让青年在创新思维最活跃、创新能力最旺盛的黄金期得以重用。

如今,已将创新培养机制变为新常态的航天科技集团,正驶上航天技术增值服务国计民生、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快车道。

自主创新书写科技功勋墙

对于航天科技集团来说,科技重奖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是对集团公司上下齐心、共同创新的肯定。

2021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荣获11项奖励,获奖数量和质量居军工集团首位。

在集团公司作为牵头单位的项目中,“嫦娥四号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全天时多模式自主交会对接精确控制方法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彩虹四多用途无人机”和“空间电推进综合测试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集团公司参研项目中,1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然而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使用、为目的而创新。”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杨慧如是说。作为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六大系统中的两大关键系统——北斗导航卫星和运载火箭均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在北斗二号卫星研制中,研制团队共取得了200多项专利,其中1项获国家专利金奖。

在某种程度上,每年如期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正成为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创新实力的功勋墙。

委内瑞拉一号卫星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嫦娥二号工程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载人航天空间交会对接工程和另外一个航天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航天器系统创新团队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航天科技集团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2项;北斗二号卫星工程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以集团公司为主实施的嫦娥三号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是创新的良药。航天科技集团坚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航天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目前,航天科技集团累计获中国专利金奖6项、银奖2项、优秀奖74项,申请专利5.1万件,授权有效专利2.4万件。

这些技术倘若能够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可观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成为航天科技集团着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

2014年,航天科技集团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激励的指导意见(试行)》,促进职务发明人和转化团队奖酬落实;2016年,航天科技集团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再度印发《加强科技创新若干意见》,对转化工作进行全面部署。2016年4月,航天科技集团成立航天专利基金,为所属单位转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017年8月,航天科技集团在原知识产权中心的基础上,增加职能设立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心建立了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专家顾问和外部支持等4支队伍,全面支撑保障集团公司转化工作。

在2018年召开的航天科技集团技术创新工作会上,吴燕生指出,回顾过去,我国航天事业创立以来,都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历届党组都以极大的信心和勇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推动自主创新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航天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意义更加重大、影响更加深远。自主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航天科技集团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是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竞争实力的具体体现。

中国人生活在航天技术营造的“奇幻”生活里,不过半个世纪有余。从航天特车到抗震神器,从北斗导航到航天蔬菜,航天科技集团让中国乃至世界人民记住了“中国航天品牌”。这种创新已经成为航天科技集团成立20周年来的常态。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航天科技集团将在自主创新发展上迈向新的台阶。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372291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