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力资源   →   技能精英 →  正文
数字化转型先锋——记七院7102厂精密加工中心副主任李东奇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3年02月09日    字体:【】【】【

今年是航天科技集团七院7102厂精密加工中心副主任李东奇为航天事业奋斗的第十个年头。作为工厂先进制造技术的探索者,他参与工厂首个数字化车间建设,敲开了工厂数字转型之门;作为智能制造的排头兵,他开展航天产品典型结构件柔性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动工厂进入“黑灯”时代。

2013年,研究生毕业的李东奇入职7102厂精密加工中心,成为一名工艺员。当时工厂面临型号任务骤增的形势,提出“以全单元制造、全数字化加工、全信息化管理的模式高起点打造数字化车间”的设想,并迅速建立队伍开展研究。打造数字化制造车间在航天系统内部尚无先例,李东奇参与到这份探索性、原创性的工作中。

工厂航天产品结构件生产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组织模式,具有典型的离散制造特征,如何将离散的生产方式转化成基于柔性化制造的大批量生产组织模式是航天产品数字化车间建设的关键点。

经过苦苦摸索,李东奇和团队最终采用成组制造分类方法,对车间承担的近2000种、共7019项零件逐一进行结构化编码,将零件划分为10大类零件组,进而运用成组制造单元理念,把具有相同结构特征零件的生产统一规划到一组制造单元内,成功将航天结构件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转化为多类型大批量生产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有力保障了型号产品的顺利交付。

近年来,航天强国建设蹄疾步稳,大国智造在全国上下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浪潮。7102厂精密加工中心也在思考如何在产品结构件制造方面践行“三高”发展要求,助力工厂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升级。2020年,该厂提出采用自主集成方式建设典型结构件柔性智能制造单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建设典型结构件的柔性化智能制造单元是一项开创性系统工程,并不是简单地叠加设备装置就可实现。首先要突破“柔性化”的难题,其次要突破自主集成的挑战,最后还要处理一系列细节问题。

新挑战,新状态。李东奇作为带头人,带领团队对车间承担的1273项零件进行逐一分解,打破原有成组分类形式,选定了一套最适合于结构件的自动化装夹方案,破解了柔性化智能制造单元的核心难题。

不到一年时间,典型结构件柔性智能制造单元已投入航天型号产品的批生产,实现7102厂80%以上的2米以下规格铣加工零件的生产制造。只需一名操作人员管控,即能连续24小时不停机生产加工,产品质量100%合格,生产效率较原有成组制造单元提升3倍以上,为工厂型号科研生产的效能提升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李东奇成为7102厂名副其实的智能转型青年骨干,入选集团公司“青马工程”,获第十届“四川航天十大杰出青年”荣誉。面向未来,他将带领团队开展航天产品结构件柔性智能生产线和智慧化车间建设,积极践行“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郝敏)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372291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