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力资源   →   技能精英 →  正文
武海雷——在预见未来的路上向远笃行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5年02月14日    字体:【】【】【

目标从单体到集群编队,姿态从相对稳定到高动态翻滚,任务从预先刚性设定到在轨柔性兼容,研究对象递进转变,技术难度也在不断提高,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控制所设计师武海雷,一直在预见未来的路上向远笃行。

文质彬彬亦尚“武”

文质彬彬,是武海雷给人的第一印象。高高的个头,干净的短发,说起话来沉稳,做起事来富有耐心。但这温文尔雅的外表下,有一颗“尚武”的心。

2011年夏天,武海雷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完基础课程后来到控制所,成为一名所培研究生。时值“十二五”开局,多个预研项目全面展开,他这个“新兵蛋子”一头扎进项目研究中,从消化技术文档和吃透代码逻辑开始,大量调研、探索智能优化方法。一遍遍测试、记录、整理、分析、改进,有效支撑了技术攻关,为后来的重大专项论证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储备。

在丰富的项目历练下,武海雷的知识储备、研发经验与业务能力快速提升,从职场“新兵”扎扎实实地成长为科研“老兵”,从最初参与配合的角色逐步变成主力,再成为负责人,为预研工作持续贡献更多才智和力量。

向新而行越山“海”

“十三五”期间,武海雷在开展已有项目的同时,还不忘将目光投向新的领域。“单位对宇航研发工作的定位是超前的,想要预判技术发展方向,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时刻培养自身敏锐的觉察力。”他说。

2019年,面对日新月异的智能化浪潮,他被人工智能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所吸引。在此期间,通过参加“灰犀牛”人工智能特训班,他边学习,边联系业务工作实践思考,系统掌握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博弈论等相关理论及算法实现。他和团队成员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卫星上的应用”开展调研与研究,成功申请多项重量级人工智能相关课题,有力支撑了“十四五”相关方向的深化研究。

于未显时布惊“雷”

“当然彷徨过。”谈及长期从事预研工作的心态,武海雷坦言,“预研工作短期内看不到实实在在的成果,经常怀疑工作的意义。”与参与型号任务的轰轰烈烈相比,预研工作意味着要坐“冷板凳”。

不过,武海雷后来见证了“十二五”播下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看到那些起初看似“冷门”的前沿技术一个个孵化出新的应用,引领领域的跨越发展,团队的骨干也扛起了型号任务的大旗,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武海雷成就感满满:“当下的事要有人做,未来的事也需要有人去想。既然选择了远方,便要接受早于众人前行的孤独。”

于学文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372291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