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规模化氢液化系统实现“0”的突破,到2024年实现技术跨越和产业落地。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张震和团队成功实现了一次次突破,开辟了一条独立自主的中国航天氢能产业发展之路。
初涉氢能,心底种下逐梦种子
2009年,从华中科技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毕业的张震入职101所低温技术研究室,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钱学森直接领导下成立的中国第一个低温技术研究室,为我国氢氧发动机的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刚参加工作,张震就全面参与了液氢铁路运输车的相关工作,并逐步成长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在6年的项目周期里,他和团队成员逐一攻克一系列难题,项目最终成功实施,保障了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对液氢的需求。
此后,张震又参与了彼时刚刚兴起的氢能产业任务,被任命为101所氢能装备检测系统建设技术负责人。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和装备难题,研制了安全、高效、快速、可控的高压充放氢工艺流程和系统建设方案,仅用1年时间就建成了国内首套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95兆帕储氢气瓶充放气试验系统,形成了95兆帕以下充放氢试验能力,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101所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家具备高压储氢气瓶充放氢试验能力的单位,并成立了国内首个“氢能装备试验中心”,为北京未来科学城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提供了支撑,开创了六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在氢能领域突破的新局面,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持续突破,奏响氢液化装备胜利乐章
2018年,氢能产业发展愈发火热,101所着力推进液氢技术路线向更多领域转化。彼时,国内液氢产能一直很低,大型氢液化装备和相关技术尚未实现突破。
为打破这种局面,张震再一次投入氢液化设备攻关的任务中。400多个日夜,他坚守一线,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国内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氦膨胀制冷的2吨/天氢液化系统,为我国氢氧型运载火箭推进剂供给和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技术和装备保障,大大推进了国内以液氢为储存方式的氢能应用工业化进程。
此后,张震带领团队陆续成功生产并调试出了3套0.3吨/天~2吨/天规模的国产氢液化系统,奠定了团队的技术基础。一次次的系统调试成功,并没有让张震放慢脚步,他带领团队全力开展5吨/天以上规模的氢液化技术攻关。加速推动5吨/天氢液化系统落地应用对建设航天强国、推动氢能产业快速规模化发展、稳固保持单位在液氢领域核心领跑地位至关重要,但许多技术难点像一座座大山摆在了团队面前。
“保持国内液氢技术装备的领导者地位就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但液氢领域市场行情的重要变化是液氢逐步进入行业视线、液氢路线发展的重要机遇,液氢路线作为我国氢储运的重要路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张震反复鼓励团队要保持定力,寻求突破。
那段时间,生产车间的夜晚灯火通明,团队反复进行“设计—论证—实施”,上一秒“面红耳赤”争论技术、下一秒携手开始新一轮技术攻关,最终团队自主研制的5吨/天基于氢膨胀制冷的氢液化冷箱于2023年12月8日成功下线、2024年8月18日系统一次性开车成功产出液氢、2024年11月12日系统连续运行72小时可靠性测试成功。在氢液化设备研制道路上,项目团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极大提升了我国氢液化装备技术和产能水平。
与氢同行,共绘氢能美好蓝图
近5年来,张震带领团队完成了基于氦膨胀制冷的液氢制备工程技术路线研究和基于氢膨胀制冷的氢液化技术路线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产品,形成了产品型谱。团队研制的0.5吨/天氢液化设备被纳入《北京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2021年)》;研制的2吨/天氦膨胀制冷氢液化系统于2023年10月被国家能源局纳入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目录;研制的5吨/天氢膨胀制冷氢液化系统于2024年12月成功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国内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评审,专家组认定该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符合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申报要求。基于近几年氢能项目团队在氢液化及加氢站等领域的表现,张震带领的这支技术团队获得了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与此同时,张震还十分重视氢能技术人才专业素养及能力提升,注重以市场需求引领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推动设备关键技术突破,从而快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近年来,张震基于丰富的高压氢和液氢领域工程应用经验,一直为团队成员答疑解惑、传授经验,持续指导年轻成员技能提升,带领团队申请各项课题,形成的3项氢液化领域的专业技术或装备,通过了相关机构的技术鉴定和评审,经鉴定过的技术和装备均已在公司的产品或项目中得到应用,市场发展前景良好。
始终保持初心不变,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持续不断推动氢能领域各项能力提升,坚持不懈铸造航天氢能产业发展新格局,张震深知任重而道远,未知的考验必定如影随形,只有面对艰难险阻永不退缩,才能持续推进我国航天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