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坚持做好一件事并不容易,更何况几十年来埋头坚守所学专业,不彰个人成就、不言个人得失,但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一部潘忠文做到了。
1995年,潘忠文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一部从事运载火箭载荷与力学环境设计工作。入职不久,他就带领两位年轻同志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展高空风场录入工作,夜以继日、准确无误地完成了10年上百万条数据录入,编制了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飞行载荷设计放行准则。两个月后,他再赴西昌,配合弹道专家余梦伦院士完成了我国首次运载火箭高空风弹道修正,为长二捆火箭复飞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潘忠文曾被长征二号丙遥十二火箭总师称为“大功之臣”。原来,为提高运载能力,2000年,长征二号丙火箭整体加长,队伍提出了不做全箭模态试验的要求。
面对严峻挑战,彼时还被众人唤作“小潘”的潘忠文放弃了几乎所有休息时间,一头扎进运载火箭结构动力学建模中,用翔实的报告和大量的数据得出了分析结果,并赢得了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认可,大大缩短了型号的研制时间,还开创了几个新研型号及结构重大改进任务不做实物模态试验实现首飞成功的先河。
结构动力学特性直接关系到火箭飞行成败及航天员的舒适性,作为航天结构动力学专家,潘忠文提出创新方法,开启了数值仿真代替全箭模态试验的新篇章,为运载火箭研制和中国空间站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集团公司、一院学术带头人,潘忠文总是站在专业攻关的第一线、冲在预先研究的最前沿。星箭界面力学环境是卫星设计和验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项研究中,他带领多个专业团队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攻关,最终多项技术指标优于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加强研究成果转化,让个人研究成果成为专业能力、成为工程规范”,潘忠文始终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团队。他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第一个ISO国际标准。
近年来,潘忠文深耕产品化工作,组建专业(产品)队伍,在科研模式转型升级中发挥示范作用。他以“突出目标导向,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突出问题导向,真正将产品化成果推广至应用;突出结果导向,利用好产品数字货架系统,使产品真正做‘好用、实用、管用’”为产品化工作理念,带领一部专业(产品)队伍准确把握新时期产品化工作方向,以产品化工作为抓手,形成与航天型号发展相适应的新时期产品化工作管理模式。
“伟大的航天事业激励了我,团队的力量托举起了我。”潘忠文对此心怀感恩,正因如此,他特别注重搭建平台,强创新、育新人。作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军人才,他搭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建立了多专业耦合发展机制,以创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培养创新人才为主,实现了专业的纵横双维度发展,形成了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源头活水”。劳模创新工作室协同创新解决了工作中的重点难题,已培养出多位专业技术骨干。
如今,潘忠文已从“小潘”变成了“老潘”,但对技术孜孜不倦的钻研、扎实的作风、开疆拓土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他的身上从未改变。
(董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