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干部职工用汗水诠释着航天硬核担当。从海上平台的闷热舱室到彻夜亮灯的实验室,从发射场的独立操作到研究所的协同攻关,一群航天工程师以质朴务实的工作作风,在设备巡检中练就火眼金睛,在联试测试中破解技术瓶颈。他们用较真的态度守护数据安全,用主动担当践行实干攻坚,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书写着中国航天人的青春答卷。
海上巡检,护航设备
不久前,卫星应用总体部的小孙积极响应用户需求,主动请缨独自登上海上大型平台,扛起全程保障舱内关键设备的重任。
舱内本就空间紧凑,夏日里更成了“闷罐”,待上半小时便汗流浃背。但对待每日巡检,小孙从不懈怠,他总会俯身凑近屏幕,逐行核对参数、查验数据,不放过任何细节。
一天下午,系统突发数据时延过大的异常,让他瞬间神情凝重。小孙首先排查网络连接抖动情况,在排除网络问题后,火速调出后台日志,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最终精准定位问题——是数据源端发送历史数据,属于正常现象。他随即向用户细致讲解分析过程与原理,打消了用户顾虑,大家这才松了口气。
保障间隙,见用户对设备操作和原理兴趣浓厚,小孙主动当起“老师”。他结合实操场景,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这个字段代表信息来源”“日常检查像给设备‘把脉’,这几个指示灯亮绿灯才正常”。在他的指导下,用户逐步能熟练操作,也摸清了体系架构。
出海一个多月,小孙克服晕船、通信间断、情绪焦虑等难题,与大家并肩作战,摸爬滚打在一起。任务结束时,用户由衷称赞:“设备全程零故障,你还教会我们真本事,五院工程师果然靠谱!”耀眼的阳光下,小孙黝黑的脸上绽放出笑容,这个夏天的坚守换来了用户的高度评价。
边干边攻,边攻边赢
“通了!通了!终于联通了!”
凌晨4点的西安分院大厅传来一阵欢呼声。重大工程任务的联试测试团队成员互相击掌,露出开心的笑容。连续奋战一个多月,面对层出不穷的难题,他们用紧密无间的协作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自任务进入关键冲刺阶段,这个由老中青三代组成的团队就开启了连轴转模式。连续的测试最磨人,软件状态复杂、技术难度大,无数未曾预料的挑战接连出现,有人苦中作乐地调侃这是“纯纯的辛苦”——没有捷径、唯有硬扛。每个人都知道:问题冒出一个,就必须现场消灭一个。这是一种“边干边攻、边攻边赢”的节奏。
关键时刻,其他型号项目的骨干也主动加入支援,几个青年员工更是全程紧盯,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问题悬而不决,每个人都把自己手中的环节彻底闭环。
在连续奋战中,他们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更形成了难以言表的默契,也正是这种“现场共成长”的团队力量,让他们顶住了所有压力,完成了分系统和子系统的联试测试任务。
青春逐梦,快速成长
“就按平时测试的来,没问题的。”临进场前,小苏的督导师拍了拍他的肩膀。
面对型号连续多组的发射任务,航天东方红青年员工小苏主动承担起发射场工作。“以前有人带着干,这次是我第一次自己独立进场,紧张大过激动。”小苏拿着测试细则略带紧张地说。
这是小苏从入职以来就跟着督导师干的型号,他早已对所有的测试细则、依据文件、技术状态了然于心。每一步操作的潜在风险点和关注点,他都在自己的测试细则上清晰地标注了出来,每一个动作他都在心中模拟了无数次,每一句口令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
如今,在前辈的带领下,小苏逐渐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航天青年。电测间里,口令声、交谈声、键盘敲击声和设备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型号团队每个人的心中。各岗位人员并肩战斗,一起经历了数不清的日夜,共同伴随着型号成长。
协同攻关,誓保节点
“方案确认!”随着一声清脆的敲击声,510所空间环境资源原位利用电推进技术攻关团队的工程师们相视而笑。
面对空间站相关任务和抢抓新系统型号应用的双重使命,510所技术创新中心充分发挥技术总体作用,统筹空间环境及载荷技术研究室、空间电推进技术研究室两大核心团队,构建起“需求对接—技术讨论—方案迭代”的全链条协同机制。
在这个奋斗的季节里,各研究室之间紧密协同开展工作。“这个参数需要重新校核,大家再仔细核对一遍。”主任设计师在会上叮嘱。“我来牵头这个模块的优化!”技术骨干们主动请缨承担关键节点攻关任务。“技术问题不过夜、方案优化不停歇”的攻坚态势在团队中形成。就这样,团队成员反复推敲,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最终在关键节点前完成技术方案的系统性论证。
在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中,在每一个繁忙的联试现场,在每一次聚力攻坚的奋战中,航天人坚守航天报国的初心和使命,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始终奋战在型号任务最前沿。他们用坚实的脚步丈量使命,用精湛的技术攻克难关,用无悔的青春守护星河梦想,践行“质朴、务实、较真、主动、高效”的工作作风,团结一心、大力协同,汇聚起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澎湃力量。
(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