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昆仑山,茫茫戈壁滩。昨夜雪霁后,今朝长空蓝。航天多壮士,鏖战志不弯。经年磨一剑,试刃凯歌还!”
随着飞行平台试验圆满成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十一院分管领导秦总现场挥笔写下感言,为这支年轻团队的艰辛付出作了生动注脚。十一院创新与应用中心飞行平台项目团队,以“敢啃硬骨头”的韧劲推动无人航天领域取得突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航天人的使命与担当。
临危受命 直面“硬骨头”
此次攻关的飞行平台,堪称航天领域的“技术迷宫”——设计状态繁冗复杂,从起飞到平飞需经历多次变形,分解出的10余项关键动作呈“串联”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的近10项关键技术中,超80%直接决定研制成败,既是创新程度极高的探索,也是对质量与精度的极致考验。
项目推进之初便遭遇“拦路虎”:早期原中标单位因技术难度过大选择退出。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十一院创新与应用中心项目团队没有退缩,毅然扛起研制重担。
团队成员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2023年,经过日夜奋战,团队顺利完成总体技术方案设计和全尺寸原理样机研制,紧锣密鼓地进入试验验证阶段。
然而,创新之路从非坦途。样机试验中,突发困难接踵而至,项目周期更是较预定节点被压缩50%。
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必须用更为科学高效的研制方法来应对。经过系统复盘,大家找准了问题核心:周期紧张,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不充分,部分隐患未能提前暴露。
为此,团队重新梳理机制,确立“一次成功”工作目标——“要把所有问题解决在地面,绝不让平台带着一丝隐患上天”,一场围绕“效率与质量”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机制破局 筑牢“防火墙”
为破解周期与质量的双重难题,团队从机制建设入手,构建起一套高效协同的研制体系。
在沟通协调上,“月—周—日”沟通机制层层衔接:院本部月度例会聚焦高层级协调事项,打通协作堵点;项目周例会交流技术进展,确保整体进度可控;每日沟通则邀请用户单位到院、团队成员赴配套单位现场办公,在多方“极限拉扯”中找到满足用户需求与技术达标之间的平衡点。3种模式多管齐下,大幅提升沟通效率。
在风险防控上,团队创新引入“双保险”。一方面,推行独立评估模式,将关键领域拆解,邀请院内外专家开展专题评审;另一方面,借鉴大总体研制经验,开展“一次成功”分析,详细拆解各环节影响因素,动态识别薄弱环节并及时迭代,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面对压力与挫折,团队的凝聚力成为 “定海神针”。项目“两总”和老同志扛起大旗、稳住军心,项目总师郭总身体欠佳,却始终坚守试验一线。团队通过形势任务教育,让大家深刻认识到项目对装备建设的重要意义,激发成员责任感与使命感。
同时,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不仅成立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让骨干力量在难题前冲锋陷阵,还通过谈心谈话、现场慰问解决成员后顾之忧,在评奖评优与物质激励中向解决难题、作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倾斜,让大家有劲头、有奔头。
在这样的氛围下,团队成员克服种种困难,奔赴四川、黑龙江等地开展10余项地面验证试验,完成全部单机质量复查、关键技术专题复查,累计改进相关部件及技术100余项。
剑指苍穹 戈壁滩上终圆梦
天气变冷,试验大考也日益临近。团队赶赴外场,办公区墙上的飞行倒计时牌,从 “30天”一步步减至“1天”。试飞前一天的深夜,项目副总师李总仍端坐在办公桌前,在几张纸上密密麻麻写满项目流程,他轻声念叨着:“没问题,这次绝对有信心!”
正式试飞这一天,指控大厅内气氛紧张,全体队员目光紧紧盯着屏幕。15分钟后,指控中心宣布试验圆满成功,队员们欢呼雀跃,互相拥抱,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而项目时任总指挥董总却久久坐在椅子上,嘴里重复着:“大家辛苦了。”
此次成功,不仅标志着项目圆满完成阶段性目标,更让这支年轻团队实现了“质”的成长:成员技术能力显著提升,总体研制能力大幅增强,4人成长为项目“两总”,团队还斩获十一院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但他们深知,探索之路永无止境——未来,项目还需进一步优化,新任务仍将面临不少难题,但是只要保持必胜信念和决心,就一定能够继续在“无人区”开疆拓土,在航天强国建设的征程上续写更多属于青春与奋斗的篇章。
(董立君 曹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