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中华民族自古对浩瀚宇宙充满向往。从“嫦娥”奔月到“天问”问天,古人对深空的求索,如今都已变成现实。
深空探测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十四五”期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深空探测步履铿锵,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嫦娥五号”采集而来的月壤,开启月球科学研究新纪元;“嫦娥六号”创月背采样壮举,填补月球探测领域空白;“祝融号”火星车巡弋红色星球,迈出星际探索坚实步伐;此时此刻,“天问二号”正向着小行星奔去……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与嫦娥六号探测器组合体转运(宿东 摄)
五载攻坚,硕果盈枝。作为我国航天强国建设主力军和航天产业发展主导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引擎,在浩瀚宇宙的探索征程中勇担使命,承担了我国探月、探火和小行星探测所使用的探测器、巡视器、中继星,以及所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为我国深空探测注入强劲动力,助推中国航天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乘势而上、再创辉煌。
嫦娥探月两次采得月壤归攀登探月新高峰
“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映照着中国人的千年憧憬。
2020年12月,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十四五”期间,针对月壤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自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科学研究开展以来,研究成果不断拓展了人类对月球起源与演化的认知:发现天然玻璃纤维,为月球基地的建材研发提供新方向;刷新了人类对月球火山活动持续时间的认知,助力解析月球热演化历史;发现新矿物“嫦娥石”,让我国跻身月球新矿物发现国之列……
在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的基础上,我国很快展开月背采样之旅。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搭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向着月球背面进发;53天后,携1935.3克珍贵样品归来,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铸就探月工程重要里程碑。
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宿东 摄)
我国探月工程六战六捷、连战连捷,科研人员铸就的探月精神,正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进一步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月背上的嫦娥六号探测器
“未来我们要以更加饱满的干劲,投入后续深空探测任务中。一步一个脚印,以实际行动践行探月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人类探索更远的星辰大海,为建设航天强国、建成科技强国作出最大努力。”航天科技集团嫦娥六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张高表示。
“天问”问天从火星到小行星星际探索再跨越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对宇宙本源的追问,在华夏儿女的心中从未褪色。千年以后,航天人以“天问”命名的探测器飞向深空——从“天问一号”到“天问二号”,古人和今人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2021年2月10日,经历202天、4.75亿千米的地火转移飞行,天问一号探测器与火星交会并成功实施制动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在火星留下了“中”字车辙,用中国人的独特印记成功打卡火星表面。
天问一号探测器“着巡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祝融号”火星车用90个火星日完成既定探测任务。此后,还与“天问一号”携手安全度过首次日凌考验,保障了通信的稳定畅通。
天问一号探测器(环绕器)与火星“合影”
2022年5月,科研团队基于“祝融号”火星车的探测数据,在着陆区(以及火星北部平原的广泛区域)发现了可利用水,为未来载人火星探测的原位资源利用提供关键线索。登陆火星一年间,天问一号探测器环绕器和“祝融号”火星车累计获取约940GB原始科学数据,为人类深入认知火星作出了中国贡献。
“我们一步跨越发展,既有国家科技实力作为我们的底气,也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当然也离不开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坦言。
2025年5月29日,天问二号探测器启航,开始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在这项将持续近10年的任务中,我国计划对小行星2016HO3、主带彗星311P进行探测,采集到的样品将帮助人类深化对小行星与太阳系早期形成和演化的认识。
天问二号探测器示意动画(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
载人登月一系列试验顺利推进夯实我国载人登月根基
当前,我国已经明确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月球探测即将迎来历史性时刻。航天科技集团使命艰巨——负责载人登月工程所使用的火箭、飞船和着陆器等研制工作。
“十四五”时期,航天科技集团聚焦载人登月,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牵引,推动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多项重要突破,为后续任务开展筑牢坚实基础。
作为载人月球探测的核心载人飞行器,梦舟载人飞船的可靠性关乎着任务成败。2025年6月17日,梦舟载人飞船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逃逸发动机精准点火到返回舱平稳着陆,飞船逃逸系统及相关系统全程稳定运行,经受住了一次综合“大考”,为后续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揽月月面着陆器承担着“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使命——既要将航天员安全送达月球表面,更要在月面任务结束后精准完成起飞,助力航天员重返环月轨道。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研制工作取得新的重要突破,为航天员踏上月球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宿东 摄)
集团公司正在攻关研制的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将应用于载人月球探测任务中。8月15日,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首次系留点火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仅时隔28天,9月12日,第二次系留点火试验也顺利实施,按计划完成了全部预定系留点火试验。两次试验全面检验了火箭一级七机动力系统性能和回收段工作程序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标志着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初样研制工作取得阶段性突破。
望月千年,行则将至。从“梦舟”的平稳着陆,到“揽月”的顺利升降,再到“长十”的稳健点火,通往月球的每一步都浸透着航天人精益求精的匠心,我国载人登月之路未来可期。
站在新的起点,航天科技集团将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履行强国强军强企使命责任,聚焦月球探测、行星探测以及运载技术等关键领域,以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向着更遥远的宇宙深空持续迈进,书写中国深空探测事业的新篇章。
(图片除署名外来源:国家航天局 文/王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