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士纪念日当天,9月3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京举办2024年度航天精神荣誉奖获奖代表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此次报告会也是第35场“航天精神大讲堂”。在这个日子举办报告会,彰显了航天人赓续红色血脉、勇担强国使命的坚定信念。与会人员在缅怀革命先烈、铭记历史的同时,共同聆听航天精神模范个人、团队的奋斗故事,传承与弘扬航天精神,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召唤。
从技艺精湛的特级技师、深耕科研的青年材料专家,到勇闯世界的航天贸易工作者,再到聚力攻关、破解领域难题的创新团队,3名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奖代表和3名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获奖代表登上讲堂,用真挚的讲述分享自己在岗位上奋斗的故事。
环境再苦、挡不住航天人的志气,条件再差、压不垮航天人的脊梁。六院165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团队,用“创新方案”和“航天效率”完成亚洲最大空间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台建设、载人登月发动机研制试验,并努力攀登千吨级的新高峰,73名队员用“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信念,有力支撑着探索星辰大海的梦想。
“要成为航天人是要舍得吃苦的呦,你吃得了苦吗?”入职一年时,师父用这句话敲醒了陷入迷茫和彷徨的陈飞,此后,陈飞牢记初心,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练就过硬本领,破解技术瓶颈,推动智能制造体系建设及数字化转型。如今,陈飞已经在七院7111厂成长为特级技师,他感慨道:“航天精神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持的信念,是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的毅力,是在平凡岗位上追求极致的执着。”
来自中国乐凯的青年材料专家刘力还记得,第一次走进乐凯展厅时,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旧设备给他带来的深刻冲击,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感召下,他和同事踏上了纳米材料研究之路,逐步掌握核心技术,解决世界级难题,推动技术应用和产业化进程,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过去三年里,九院“鸿栅”无人管理系统研发团队穿云涉雾星驰四方,扛过北部的风雪,越过南部的汪洋,穿过东部的岛礁,睡过西部的军床,全自主研发了一套无人化体系管理系统,解决了无人体系高效协同的难题,他们知重负重、只争朝夕,支撑了多项重点型号项目,推动了无人指控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军使命的捍卫者、航天精神的传承人。
在航天精神的鼓舞下,来自长城公司的李石度过了事业和身体的低谷,和组织一起成长,一次又一次地实现零的突破。他长期在一线默默耕耘,不畏艰难、克服病患,创造性地推进多个重要航天合作项目,开拓了国际贸易新天地。“是航天精神引导我们一次次克服困难,走向胜利。”李石说。
高超声速飞行的时代已经到来。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十一院高超声速风洞试验研究团队积极践行航天精神,用高质量发展实现技术超越,在空气动力试验技术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在进行火星巡视器研制气动试验时,他们一遍遍计算、一遍遍调试,失败了就重来。有一次连续奋战了72小时,最终在监控屏幕上看到了梦寐以求的流场数据,为后续探测器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获奖代表的分享坚定有力,将一段段艰辛奋斗历程娓娓道来。观众席间,人们专注聆听,被这些事迹震撼、感动和激励。
“航天精神是航天人心中永远高扬的旗帜和矢志不移的信仰。”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庞锦表示,广大干部职工要争做埋头苦干的拼搏者、改革创新的奋进者、逐梦苍穹的引领者、强国强军的筑梦者。
庞锦在讲话中说,航天精神荣誉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新时代航天战线对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赓续传承,生动展现了新时代航天人在党的领导下紧跟时代步伐、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豪情。集团公司全体干部职工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航天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示范引领,不断激发践行航天精神的生机活力;坚定文化自信,与时俱进推动航天精神的传承弘扬与赓续发展。
文/顾航瑜
摄/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