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集团多家单位开局即冲刺现场速写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5年01月06日    字体:【】【】【

2025年是全力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精心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的关键之年。岁末年初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各单位抖擞精神、锚定目标,以蓬勃朝气和奋进之姿全力冲刺2025年“开门红”,展现出一派崭新气象。

宇航任务现场马力全开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队队员一大早便登上塔架,如火如荼地进行管路连接等加注前准备工作。

面对高密度发射的考验,一院长三乙发射队自2024年11月进场以来,一直铆足干劲、开足马力,多任务交叉并行开展。如今,一发火箭已整装待发,另一发火箭在发射场技术区的工作也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在元旦前一天,发射队队员仍在开足马力进行下一发任务的技术区测试。

由五院通信导航部抓总研制的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于近日运抵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试验队迅速开展了多星并行测试设备的展开与部署工作,目前已高效完成卫星测试系统联试与状态确认。

走进八院149厂总装总测厂房,一发完整的火箭停放在综合测试区域,箭上电缆将测试数据传送到综合测试间的电脑上。此刻,运载火箭总体测发组组长周荣正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记录着每一次数据变化,并绘成一条“健康”检测线。

通过型号试验数字化管理平台,测试人员能更直观地看到数据的变化,有效地优化各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了“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融合。如今,在总装现场,149厂总装团队通过新工艺、新产线、新设备释放生产模式的定式约束,切实做到数字化技术与科研生产全生命周期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赋能航天型号产品科研生产模式转型。

试验外场击鼓催征

广袤的北方大漠,七院七部一项目顺利完成了转段前的最后一次试验。“新形势下,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这是我们进行系统调整后的最后一次摸底试验,对后续是否能够顺利转段意义重大。”项目负责人牛总说。

面对试验时间紧迫、当地天气寒冷等不利因素,试验队员们毫不畏惧、全力以赴。“3,2,1,点火!”大家屏气凝神,空气变得格外安静。伴随一声巨响,远方一团浓密的烟雾升起,在平坦的大漠上格外显眼。“成功了!”这一刻,大家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多日的疲惫也烟消云散。

临近年末,九院13所参试人员毅然决然地再次向大海冲锋,开展产品试验。海上的天气瞬息万变,刚刚还风和日丽,转瞬间就阴云密布。狂风呼啸,试验船在波涛中上下颠簸、左右摇摆,队员们经受着眩晕呕吐的折磨。令人感动的是,不论多难受,队员们始终咬牙坚持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丝毫懈怠。

试验队员们就这样一次次地坚持下来,下船时虽疲惫不堪,再次上船时却又义无反顾。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这群年轻人不断探索、不断冲锋;在困难与挫折面前,这群英勇无畏的航天人从未低头、从未放弃。

科研一线跑出“加速度”

为保障新材料研制项目节点如期达成,四院43所“炭索”党员突击队以百倍的热忱,履行着自己的职责。项目技术负责人曾在项目启动会上一锤定音:“这项任务对于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第四季度,项目攻关进入了关键阶段,突击队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为达到项目预期节点目标,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队伍通过统筹规划、分配到人、上下协同、研讨交流等方式,在保证项目进度的同时确保技术状态可控。

在北京,六院北京11所研制的氢氧旋转爆震火箭发动机刚刚完成长时热试验;在上海,六院801所研制的490牛发动机圆满完成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二号变轨飞行任务;在西安,六院11所源动力公司在钢铁领域持续发力,多个高炉煤气精脱硫项目同期开展建设,项目建设、运营及生产一线铆足干劲、火力全开。

六院一院四地各单位奏响了新年的“奋斗序曲”。正如六院党委所要求的,全院干部职工正在以“开年即开跑、开局即冲刺”的昂扬状态,跑好开年“第一棒”。

“时间太紧张了,现在我们正在加班加点地完成试验任务,做好年底冲刺就是做好新年开局。”谈起正在进行的试验任务,十一院空气动力研究所喷流控制与复杂流动研究团队负责人老刘如是说。

2024年是十一院空气动力研究所试验任务的攻关年,工作量大、难度极高的试验特点更加突出。按照空气动力研究所工作部署,重点研究项目到了关键的时间节点,整体节奏快、任务要求高,这对团队攻坚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今,项目成员们秉持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严谨审慎的精神持续奋进,在科研生产中不断突破,努力在新的一年跑出科研生产“加速度”。

成楠 王冰 李晶 郑蕊 五轩 单楠 范文超 孙宁 乌日娜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372291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