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四院42所人才队伍建设60年回顾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5年01月16日    字体:【】【】【

2024年,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共引进高校毕业生80余人,其中博士13人、硕士60人。新员工的到来不但为42所后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必然会成为推动高能事业再创辉煌的强劲动力。

人才是航天的发动机,航天是人才的推进器。60年来,一代又一代42所航天人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成就事业的同时也成就了育人成才的沃土,形成了高能事业发展的人才高地,源源不断为大国崛起和航天强国建设输送着强劲动力。

创基业,高能砺剑显锋芒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成立,在五院第十研究室有一支10多人的队伍,这便是固体推进剂最早的探索队伍。1958年7月,他们点燃固体第一“芯”,照亮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希望。

1965年3月10日,42所在四川泸州原川南化校成立。年轻的固体推进剂队伍日益壮大。那时有配方研究室、原材料使用性能研究室、推进剂性能研究室和理化检验研究室4个研究室。配方室主任是崔国良,他是固体推进剂事业的奠基人,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四川泸州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南地荒漠,这支队伍与危险相伴、与荒山为伍、与清贫乐道,成功实现了我国第一代推进剂配方300毫米发动机装药。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该配方成功应用于火箭第三级发动机,实现了我国固体推进剂型号应用“零”的突破。

1970年,42所背负祖国的高能重托,携满腔热血扎进了湖北郭峪深山。1971年2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二部近200名同志舍弃大连海滨优渥的生活并入42所。500多人的队伍默默无闻扎根大山18年,书写了高能事业“凤凰涅槃”的壮丽诗篇。那时,一切只能自力更生。大家自己动手建成氧化剂合成装置、第一个火箭发动机试车台。

正是这18年的磨砺和积淀,为中能推进剂和后续高能推进剂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42所6项科技成果获得科学大会奖,刘国雄所长被全国科学大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42所干部职工终于迎来科学的春天,推动我国固体推进剂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助推一枚枚倚天长剑横空出世、直刺长空。

攀高峰,高能精神培沃土

1988年,42所出山进城,开启了高能探索新征程。无论身居三线山沟,还是鄂西北三线城市,42所干部职工始终保持着科技报国、永不言弃的坚定信念和科学求实、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在驯服高能的路上“十年铸一剑”,最终成功研制出能量高、性能优、实用性强的高能推进剂,也由此形成了固体推进剂“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良好格局,保持了固体推进剂技术对我国航天型号的牵引和带动作用。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进入新世纪,42所党委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顺应由单一研究所向科研、生产、经营结合型企业转变,采取一系列人才工作措施,全面激发各类人才的内生动力。42所大胆培养、启用并在重点项目中锻炼年轻人,搭建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探索三项制度改革,构建起全链条人才发展政策体系。

截至目前,42所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研究生人员100余人,博士后15人,科技人员占比达到50%,省部级专家33人,硕士500余人。

勇创新,焕发策源新活力

进入新时代,42所把人才工作作为全所三大战略之一,列入42所“2341”中长期发展思路和“3353”“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不断健全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市场化选人用人和薪酬体系。

在坚持“控总量、调结构、提质量”原则的基础上,42所持续完善人才政策,建设起梯队型匹配的科研创新、产业发展、经营管理、技能人才队伍。

如何做到“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能成才”?42所建立特殊人才“特事特办、一人一策”的柔性引才方式,增强引才的各类保障。400余名青年顺利入驻人才公寓,航天三区建设正如火如荼,42所大幅度提高完善各类引进人才的薪酬、住房、养老等待遇,医疗保险、各类补贴、体检等关心关爱举措,构建起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引”的同时,更注重“育”。42所开展所级新员工培训班、中层干部培训班、领导干部读书班、航天技术高级研修班、博士讲堂、院士大讲堂等所级精品培训项目,并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为青年成长成才“强使命、抓队伍、搭平台、建机制”。

目前,42所关键技术领域基本实现博士全覆盖,科研岗位、骨干队伍逐渐转为硕士为主,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达到50%以上,生产技能人员大专以上占比超过70%。

同时,42所制定《研发项目立项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等制度,建立起基于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岗位绩效分配机制,不断优化人才激励保障体系,每年科技成果转化提成费用超1000万元,被集团公司评为骨干人才中长期激励试点单位。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高能精神”将激励新一代航天人不忘高能初心,肩负报国使命,在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上,为打造航天固体动力长青基业筑牢坚实的人才高地。

席玲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372291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