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八院806所真抓实干开新局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5年01月17日    字体:【】【】【

新年伊始,试验场、研究室、厂房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806所干部职工正以满腔热情投入加快生产、保障科研的工作中,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奋斗的气息。随着新年的到来,806所全体干部职工火力全开,铆足干劲争上游,为完成全年科研生产任务开好头、起好步。

全面布局 齐抓共干

1月2日早上,806所装药车间负责人李主任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认真梳理车间新一年的科研生产计划,桌边的电话不时响起,向他汇报当天的进展。

2025年,806所任务总量再创新高。作为科研生产的主要承担部门,装药车间除了要完成总量大幅增长的科研生产任务,还有35项重点项目、20余项关键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工艺试验需全部落实。谈及新一年的工作,李主任表示:“针对今年品种多、节奏快、难度高的严峻形势,车间紧盯生产目标,从严、从实、从细制定科研生产计划,抢抓第一季度生产黄金期。”

其实,这份生产计划早在2024年第四季度就已开始编写,不仅提前排布各型号、各工序生产和周转的具体时间节点,而且将壳体准备线和装药生产线任务的排班、报班管理精确到小时。

“我们还在持续推进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今年将通过优化工艺设计、推进设备设施改造、加强自动智能升级、进行专项质量攻关等举措,把科研生产的痛点难点转化成提质增效的着力点,使人员、设备等发挥最大效率,高质高效安全地打好科研生产攻坚战。” 李主任说。

为了全力保障科研生产、加强资源配置,806所科研生产处更是统筹装药车间、机加工及部装车间、总装车间、物资供应处、质量处、运行保障处等多方力量,严抓重点型号科研生产的关键工序、短线工序、瓶颈工序,组织各部门梳理出主要瓶颈短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确保年度科研生产计划有效落实。

稳中求进 守正创新

在806所内绝热层自动化生产线上,自动混炼系统、小粉料自动化称量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机械臂灵活舞动,配合传送带精确灵活地抓取物料、转运、入库。

“今年第一季度需要完成的工作量较前一年同比增长了1/3。多亏这些自动化设备,让我们对完成生产任务充满底气。”绝热层组班组长小郝说。

同样尝到技术创新甜头的还有浇注班组。“人员撤离,下面开始插芯作业。”随着一声指令,浇注组杨师傅按下按钮,芯棒便稳稳地插入药柱之中。这是806所近期新研制的具备远控隔离功能的自动化插芯脱模设备。

为从根本上保障操作人员作业时的人身安全,技术人员在多轮次设计方案迭代完善评审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设备的加工、组装及预验收工作。目前,自动化插芯脱模设备运行平稳,不仅进一步保障了操作人员人身安全,更为高效率完成科研生产任务打下基础。

据了解,近年来806所大力提升基础工艺水平,瞄准新研型号积极开展工艺攻关,解决复合绝热层成型质量不稳定等多项工艺瓶颈,自主研发20余台(套)自动化装备,建成5条自动化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了23%。

一专多能 强强联手

面对生产任务紧、难度大、周期短等挑战,806所各青年突击队、党员责任团队也纷纷行动,时刻迎战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大批量发动机生产任务、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发动机衬层自动成型技术”党员责任团队已经先期开展工作,跑厂家、做调研、评方案、做验证,力求解决自动化生产的拦路虎。

“完成任务的关键,首先是要挖掘人的潜力。基于近年来的科研生产形势,我们充分意识到不能只埋头干事,更要抬头看路、谋划在前。”该所人力资源处高处长介绍,近年来随着任务量的增长和技术难度的提高,部分岗位人员紧缺。为了保障生产、更加灵活地配置人力资源,806所在加强岗位人员培育的同时,开展“一专多能”复合型队伍培养,并加强突击队的人员储备。

通过培训考试,该所让一部分技能人员“一专多能”,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替代,也让一部分管理、技术人员具备生产上岗资质,充实到突击队中。“今年我们打算先对一部分生产骨干进行试点培训,后续再在全所慢慢推广,让这些人员在岗位需要的时候可以作为后备力量随时补充上岗,保证生产不停步、质量有保障。”高处长说。

除了挖掘员工潜力,该所还将目光放在了数字化上。近年来,806所以MOM(制造运营管理)为主线,构建了工艺设计、工艺管理、工艺应用三位一体的科研生产运行模型,实现了设计、工艺、生产全链路数据协同。目前,该所内已有7个型号在MOM上试运行,现场的专业化与一致性有了明显提升,为科研生产数字化转型夯实基础。

费昱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372291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