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8所“精益QC小组”和“灵动QC小组”双双斩获中国质量协会全国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18所将QC创新活动作为推进质量改进的有效手段,使质量意识“落地生根”,不断夯实质量基础能力,推动群众性质量创新活动向研制、生产、管理、服务全过程“深耕细作”,结出了硕果。
图为小组成员聚焦遥测数字量变换器集智攻关。郭丽新 摄
全员参与,方可“质”在必得
由于对火箭位置和姿势信息要求越来越精确、惯组测量系统需要测量的相关数据越来越多,信息预处理单元的数字量变换器可靠运行直接影响着对火箭被测参数的判断。火箭需要的配套产品,不仅要优质、高可靠,还要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在这种背景下,“精益QC小组”承担起高可靠、低成本的遥测数字量变换器研制任务。
高质量与低成本,鱼和熊掌能否兼得?小组提出基于FPGA高集成度高可靠度数字量变换器的研制方案,从设计源头找准“交集”。
在项目技术骨干郭丽新眼中,推动方案落地、难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项目组吸纳了设计、工艺、操作等各领域人员从技术、质量、进度和成本4个维度开展风险分析。
“通过群策群力的理论分析和推演验证,我们最终实现了方法最优、效果最优、降本增效的组合,生产成本较同类产品降低了20%。”郭丽新说。
问题就是创新的命题
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不少观众在体验18所的航天智能外骨骼后纷纷竖起大拇指。这让负责外骨骼智能感知系统研制的“灵动QC小组”成员范思源信心倍增。
外骨骼涉及“人体、机器、环境”深度融合,涉及运动控制、伺服驱动、精密传动等多个专业,与航天伺服技术有着共通之处,而适应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穿戴体验的关键就在于运动的智能感知。
“我们从穿戴者的视角出发,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不同穿戴者行为差异,提炼出了个体差异性问题、通用泛化性问题和数据采集不准这三大难题。”范思源介绍。小组从硬件和软件算法两方面开展研制,创新提出了多传感器融合算法方案,有效解决了多点传感器网络结构、算法融合策略的设计难点,经过3000余次系统试验,实现了对行走、跑步、上下楼梯与上下坡6种运动模式的感知。随着三大难题被逐一“拿捏”,外骨骼装备的性能指标优于大部分同类产品。
课题变成果,成果变成效
让创新出成果只是起点,应用好成果产出显著成效才是最终目的。
“精益QC小组”完成了“高可靠度遥测数字量变换器研制”课题,实现了类似产品部件的通用化和可拓展性,为今后的系列化组合化产品开发夯实了基础;“灵动QC小组”的“外骨骼智能感知系统研制”项目使6种运动模式感知离线准确率达到99%,产品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带来了近千万元的新项目订单。
从落地生根到深耕细作,从开展课题研究向涵养QC文化,18所全力打通助推QC成果转化的实践之路。“QC小组创新的成果不能被束之高阁,要充分发挥QC小组活动的群众性优势和‘小起步、大推动’的示范作用,将创新经验广泛推广应用。”该所质量管理处处长杨瑶说,“我们注重加强课题研究成果积累,以获奖团队为标杆,举办经验交流会,在全所掀起学习应用质量工具、方法的热潮,并持续推动创新成果写进规范,促进成果能够最大化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近3年来,18所共有14项QC成果荣获国优及以上奖项,5项成果获国际QC金奖,这些QC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2000万元。以全员为基础、以创新为关键、以应用为核心,18所正持续开展质量改进提升,激发质量创新活力,让质量文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李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