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八院八部型号试验队攻坚侧记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5年03月14日    字体:【】【】【

申城初春最寒冷的几天,还带着些学生气的设计师小宇头戴雷锋帽,风风火火地钻进工位,筹备即将开始的设计研讨会。

白雪皑皑的戈壁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八部一群青年设计师在前辈带领下“勇闯天涯”,一个个试验攻关故事拉开帷幕。

每天都要接受“审判”

前不久,这支成员平均年龄不满30岁的项目试验队深入辽阔凛冽的高原。他们无所畏惧,带着攻关已久的研究成果来到即将检验实绩的试验场。

试验的窗口很短,操作系统也是简易版本,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不仅兼具低成本总体设计和控制等多方面技术创新,还要将多项试验融入一次飞行任务中。

在项目办贺副主任记录的工作日志上,刚硬的字迹和简易的草图撑满了一页又一页,俨然一份孩子们成长的“写真影集”。

试验队晚上8点收工,驱车一小时回到住处后,集中召开晚间例会。会上,“两总”牵头,各个专业的设计师总结问题、共商方案。会议很严肃,有时候相关设计师会被“上压力”。“有点像回去接受‘审判’,但内心很平静。”总体设计师伦哥分享他的感受时,带着一种95后叱咤职场的洒脱感。

一次相关专业排故的讨论后,所有涉及的设计师被“留堂”开小会,大家的压力都很大,谁也不想让试验延期。几天后,远在上海的分系统设计师接到任务匆匆赶来。带着两地分析的数据,大家再次讨论到凌晨4点,通宵测试定位,最终研究出了影响最小、执行最有效的改进方法,用以解决工作模式切换的问题。

仅用一个月的时间,试验一次全胜。一场场晚间例会成了他们获胜的重要经验。

偶遇牦牛小“惊喜”

被问到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时,控制系统设计师臻哥思忖着突然笑出声来:“当时我们有红色的队服,但是外场却发现了野生牦牛,身体瞬间僵住。”

当时演练结束后,队员们正在戈壁沙漠里搜捡残骸。晴空万里,高原上的风很“硬”,十几名队员戴着一样的雷锋帽,肩扛铁锹手拿望远镜,以提前计算的落区为中心向四周散开。

“小心,有野牦牛!”正找得火热,队员突如其来一声大喊,臻哥和小宇闻声赶来。河道里,两头壮牛抬头与几名队员面面相觑。低头看看身上鲜艳的红色队服,队员捏住裤缝一动不动。

队员还想继续往前找残骸,但向导出于安全考虑制止了他们。5分钟后,双方各退一步,牦牛放弃了那坨草,队员辗转下一个搜寻区。

几天下来,搜寻队每人日均步行2万步,搜到的残骸为后续飞行数据的复现提供了重要的原始依据。

很快就要一人“当家”

新项目更能锻炼人。从前期就参与研制,能接触到设计最基础的东西,与项目一同成长,这是项目成员的共同感受。

1997年出生的程博士刚刚入职4个月,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型号任务。从初入职时3周的理论验证,到深度参与项目设计核心环节,很快他就独自守起了家门,提供后方测试保障、撰写试验情况通报。

平均一天十几通电话,各种相关专业的测试诉求让程博士直呼“大脑过载”。由于试验所在地有时差,他担心收不到试验队员发回的指令,不敢跑远、随时待命。“那段时间跑了很多测试,有时候操作不熟练就得自己想办法,最多的一次请教了七八个人,在‘家里’学会了三四个软件的操作。”程博士说。

试验当天,程博士闲了下来,却不敢打电话打扰前方,只能安静地在“家”等消息。战士凯旋,看到项目副总设计师泰总和总体设计师陈高工拉着行李箱回到办公室,他两眼放光,之后的好几天都缠着队员听在试验场发生的故事。

办公室里,凯旋的队员们在整理试验总结、着手下一步设计和仿真。窗台上红色的玩偶还带着淡淡的喜庆味道,但年轻的冲锋者们承载着八院的使命重托,已经做好加速跑的准备。

刘佳凝 程光辉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372291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