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代表就要为基层发声,要接地气。”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表示,“每当我提出的建议得到回复或取得积极进展时,就特别有成就感。”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也是一名航天人,徐立平最大的心愿是为航天事业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大国重器离不开大国工匠,国家的重大工程建设离不开千千万万的技术工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是托起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坚实力量。”徐立平表示,伟大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不仅要把工匠精神铭记于心、融入实践,更要将工匠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今年,他提出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的建议,希望通过劳动模范和优秀工匠的示范引领,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品格,更能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徐立平表示。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徐立平看来,新质生产力要“新”也要“质”。他建议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构建“知识更新+精神传承”双轮驱动的航天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方面要建立多维度技能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技能人员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要将航天精神培育融入职业发展全周期,打造兼具创新思维、数字素养和航天品格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梯队。”徐立平说。
通过调研走访,徐立平发现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技能人才,仍缺乏统一的专业培养平台。因此,徐立平先后提出加快特殊工种、小众工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条建议。针对航天特殊工种、小众工种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他提出要建设区域型、行业型技能人才重点培训基地,并适时举办高规格的技能大赛。
目前,在各方的努力下,小工种省级技能竞赛已经常态化开展,并推动建立了一批国家级、集团级和院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四院的300多名特殊工种、小众工种的技能人员先后参加了各类竞赛,20余名技能人员通过竞赛获得了“陕西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作为人民选出来的代表,为人民发声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履职期间,民生问题也是徐立平重点关注的领域。针对去年全国多地发生的几起安全事故,徐立平惋惜地说:“这几起事故中,除了自然灾害本身具有不可控性外,也暴露出预警延迟、风险防控体系薄弱等问题。”
“在灾害发生前,如果能够有效监测到潜在风险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就能够减少或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徐立平说。为此,他从构建智能化检测网络、夯实预警数据基础,完善预警发布机制、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优化综合预警装置、强化主动防控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构建全民参与防线等多个角度提出具体建议。
“每一次‘发声’后,很快就能看到各部门的积极反馈。”徐立平表示,“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高效执行,也是我们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动力。”
(王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