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211厂津京转产后生产的长三甲系列火箭芯级贮箱顺利通过了首件评审,标志着该厂历时4个月的转产工作顺利完成。
在211厂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责任的接力棒在岁月流转间不断传递。从2017年到2025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历经两次转产,为基于型号任务所需的异地厂区资源统筹写下生动注脚。
任务告急 刚起步便扛起重担
在“一厂多地”的生产格局下,生产资源合理调配的背后尽显211厂干部职工的主动担当。
2017年,长三甲系列火箭任务量激增近一倍,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北京南苑厂区几乎难以独立完成箱体从机加到焊接修整的全部任务,只能借助外协力量。
彼时,天津火箭公司贮箱焊接车间刚刚起步,任务少,面临经营困境。同样是贮箱焊接车间,相似的人员配置,211厂有了个“大胆”的想法——将长三甲系列火箭芯级贮箱部分任务转产天津。
对于刚刚起步且从未接触过现役运载贮箱生产的天津火箭公司员工来说,这无疑是一项重大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转产工作,211厂确定了“工艺先行”的基本方案,两地车间与工厂工艺系统联合开展了系统性的工艺审查,整理归纳一体化文件;统计零部件库存数量,整理工装清单,同步做好文件、库存与工装等实物的交接工作。
“实际生产绝没有实物交接这么简单。”时任天津火箭公司生产处副处长高文静说道。早在天津火箭公司贮箱焊接车间成立之初,新入职的员工们都会来北京南苑厂区向老师傅们拜师学艺;这次,老师傅们则是直接常驻天津,手把手带着干。
即使已经过去了七八年,3.35米悬空焊班组长刘政依旧清晰记得当年的一个电话。电话通知他天津生产的第一个试验底在气压试验过程中“爆了”。他和同事立刻前往天津,开展详细排查,最终发现是工装出现了问题。
以往的箱底装夹工装采用4个点固定,焊接时会出现偏移,但北京的老师傅们经验丰富,可以做到一人焊接,另一人找准时机配合敲击,调整偏移点;而天津火箭公司的年轻员工们难以迅速掌握技巧,导致焊接处出现裂缝。于是他们迅速“对症下药”,研制出整圈压紧的新工装,圆满解决了关键问题,同时也大幅提升了焊接质量一致性。
这场手把手的教学,持续了近一年时间。每当进行到关键节点,老师傅们都会往返于京津两地,为年轻“徒弟们”答疑解惑;而“徒弟们”也不惧挑战,不仅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更大幅提升了自身技能。
2017年年底,现役运载火箭型号任务京津两地资源融合保障团队被评为“一院突出贡献团队”。荣誉是对这支队伍的嘉奖,更是对该厂优化资源配置、挖掘内部潜能的肯定。
全线翻番 “老大哥”接回使命
时光流转,时移世易。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任务量持续激增,近3年来,天津火箭公司贮箱任务也不断翻番。于是,北京南苑厂区的老师傅们再次接回使命、扛起责任。
2025年,长三甲系列火箭任务量同比增长超50%,京津分散式生产模式在总体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都不再适应当前形势。因此,尽管困难重重,北京南苑厂区贮箱焊接车间依旧再次承担下了长三甲系列火箭芯级贮箱生产的重担。
“老师傅们经验丰富,技术方面我们不担心。”负责本次转产工作的北京南苑厂区贮箱焊接车间副主任李聪颖说,“但是任务量的确太大了,靠‘吃老本’肯定完不成,必须来一次全面创新。”
工艺、质量、精准排产,必须多管齐下。“北京”在“天津”原有工艺规程的基础上,开展了深入的工艺审查,制定了详细的《生产作业指导书》,同时对百余种工装设备开展了全面梳理,及时更换老化部件、调试校准工装,为转产提供了硬件保障。
2024年,北京南苑厂区贮箱焊接车间再次制定了车间“十件大事”,激光自动化开孔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工艺员栾宗锋刚入职时,恰逢车间引入一台激光自动开孔设备。于是,他便跟随厂家开展了各项试验,学习设备操作方法,再讲授给一线人员,加快设备正式应用的速度。转产后,车间便将激光自动开孔技术引入长三甲系列火箭芯级贮箱生产之中,实现了自动化技术代替手工操作,箱底制孔效率提升了78%。
为提升焊接一次合格率,车间还新增了焊接工艺控制点,采用新技术进行焊接,实现焊缝质量稳定性达100%。不仅如此,北京南苑厂区贮箱焊接车间还充分发挥全型号贮箱精益生产体系优势,创新性地提出“并行生产+工序整合”的模式,实现了多条生产线并行作业,有效缩短了总体生产周期;同时采用“两班倒”的方式,实现“人歇设备不歇”,最大程度提升设备效能。
此次转产工作历时4个月,不仅实现了贮箱焊接技术的无缝迁移,更带来了产能的大幅跃升。目前,转产后的长三甲系列火箭芯级贮箱已经顺利通过了首件评审。
从北京到天津,从天津到北京,211厂干部职工心中共同的目标都是完成任务。两次转产,见证的不仅是生产地的转移,更是航天人在任务需求前的责任担当与智慧闪光。跨越地域、突破技术,他们以不变的报国初心和创新精神实现自我超越,积蓄实干力量,书写时代答卷。
(瞿甜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