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传递‘过紧日子’要求,培养全员厉行节约的行为习惯。”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2所在2025年工作会上提出要求。近年来,该所将降本提质增效明确为“一把手”工程,强化全员降本意识培养,落实部门降本责任,通过“压源头、抓重点、控过程”,扎实开展项目全周期成本管控,系统推进技术经济一体化发展。
源头着手 压降产品成本
科研生产成本高,产品设计是源头。年初,802所各专家组分别发布了低成本设计指导意见,从分系统到整机,在相控阵天线频段、布局方式、结构形式、批量化生产等方面均充分考虑降本。“低成本设计”也成为了考核各研究室基本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了各专家组的首要课题。
目标既已明确,路径更应清晰。经济性审查成为了各项目立项必经的前置程序。审查会议确定产品整机价格目标,并逐一分解至各组合、单板,明确总体室、专业室、项目组各级成本目标;同时,分类优化所级元器件选用目录,以便成本控制目标真正落地落细。由此,在设计端控制成本的理念成了行动自觉,设计师们通过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深入推进产品统型,提升软件集成度,最大程度实现标准化、统一化。各部门协同攻关,形成了国内同等性能下成本最低的方案。
通盘考虑 降低外协成本
“外协、外包各自为战、互不通气的现象必须改变,只有打破专业墙和部门墙,才能实现知识共享、资源利用的最大化。”802所所长陈潜在一次技术外协月度评审会上说。
今年以来,802所规划攻坚任务激增,外场试验、技术合作等外协任务增加,所内试验资源紧张,易出现冲突,导致存在攻坚任务延期风险;各部门分头开展工作,对外协调不统一,场地、设备的使用利用率偏低,导致等待时间的浪费、试验经费支出多。对此,科研生产部接连推出暗室24小时排班等方法,最大程度利用所内试验资源;同时开通大型试验设备手机预约,设立排队提醒,科学安排提高使用效率,场地设备使用“打架”的情况大大减少。
有了暗室协调的经验,科研生产部又对需求端到应用端的链路进行梳理,进一步改进外场试验管理,统筹合并全所同类型外场试验项目,从预算执行、资源统筹、资金压缩等方面,每季度组织梳理、策划后推进实施,压缩人员、减少准备及空置时间,集中谈判降低价格,节省试验设施、场地等租用费近100万元。
因不同产品的飞行需求时效要求高、统筹难度大,试验也常常遇到时间地点高度分散的情况。经过深度调研,科研生产部创新性地尝试探索外协试验包年模式,引入竞争降低价格。通过建立并使用通用飞行试验系统,兼容满足不同项目快速飞行任务需求,整合利用资源。
而针对科研成果不互通的痛点,研究发展部牵头对跨部门跨专业协同机制进行优化,常态化开展技术评审与统筹实施,根据评审情况发布“揭榜挂帅”项目清单,确定外协清单,合并开展外包,同步建立全所技术成果库,推动技术成果实现共享,提高对外合作开发效率。2025年以来,该所已开展3期所内算法外协评审,涉及需求73项,其中合并实施28项,涉及金额2868万元,13项试行所内揭榜挂帅,预计节约成本约789万元。
多管齐下 推进采购降本
随着规划攻坚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物资保供在面临计划节点“后墙不倒”压力的同时,还需兼顾压控采购成本的艰巨任务。在物资工作年度策划会上,业务主管副所长刘剑强调:“面对翻倍的业务工作量,要以更高的工作标准来自我要求。”为了进一步优化物资管理模式,802所多措并举提升全流程效率与供应链价格竞争力。
通过定期开展全所采购计划评审,802所将设计师的“购物车”变成所长审批“直通车”,统筹控制投产和备份数量,全年利库数量超1万档,利库率约占需求档数的40%,个别研制项目利库率超90%,减少采购环节浪费。
该所还通过分析物资价格动态和交易历史,找出潜在降价空间、压减采购价格,多方寻源、引入竞争,打破价格垄断;促使供应商“打价格战”,实现价格体系重塑,产品采购成本下降10%左右;并与30余家优质供应商形成利益共同体、共担竞标投入风险。
同时,该所坚持“活”字当头,加强物资库存管理,一方面控增量,“集中采购、分批入库”严控物资入库节奏,利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大幅提升物资周转效率;另一方面去存量,通过对高价值库存物资开展逐条清理,完成三年期以上10387条库存清查与统筹利用,2025年对比年初库存下降18.28%。
未来,802所还将进一步完善成本目标考核体系,将利润贡献与项目工资强关联,让价值创造在薪酬绩效分配中充分体现,杜绝“不用花自家钱”的行为惯性,进一步营造“人人讲成本、事事降成本”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好百名管理效能监督员等机制,上下联动、集思广益,从各业务流、各专业领域、各工作维度持续推进降本提质增效。
(陈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