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模式下的质量管理往往意味着翻找成堆的纸质记录、人工核对数据以及耗时耗力的复查。而如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7416厂生产过程质量追溯系统、质量数据管控平台、智能化检测设备等数字化手段让各工序的工艺标准、操作记录、质量数据实现可视化,逐步改变着这一局面。
为质量管理装上“大脑”
7416厂生产过程质量追溯系统贯穿产品制造的各个关键工序,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全流程工艺记录和质量数据,自动生成产品质量评审报告、产品证明书、质量复查报告等文件,对研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质量信息集成分析呈现。
通过多维度数据看板,质量管理人员可以直观地查看各生产线、各工序的产品质量趋势,及时发现瓶颈问题。工序稳定性如何,哪些环节需要改进,都一目了然。“现在做质量分析,再也不是凭经验、靠感觉了,而是用数据说话,这才是金标准。”一位车间质量员评价道。
该生产过程质量追溯系统通过建立基于设计标准和数据包络的自动判断机制,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一旦发现工艺参数超差或趋势偏离质量标准范围的异常情况,会立即停机报警。
智能预警功能为生产线装上了“火眼金睛”,任何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系统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风险和改进机会,让质量管理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
此外,数字化的质量追溯系统改变了质量管理的参与方式,每位操作人员都能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查看各自工序的质量要求和历史数据,让质量问题在发生之初就得到即时反馈和处理,真正实现了“全员成为质量管理的责任人”。
打通信息壁垒
大量质量单据、关键工序过程数据离散分布、人工干预等现象,都让质量数据利用和组织难度倍增,如何实现质量数据的高效利用,是7416厂提升质量管控水平的一项关键挑战。
为打破质量数据壁垒,实现精准追溯和高效利用,7416厂建立统一的质量数据平台,为每个型号产品建立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将分散在各个车间、各业务环节的关键参数进行集中管理,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关键质量信息都可按照编号进行数据追溯。
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库,所有质量数据实时关联,任何时候需要追溯,几分钟便能精准定位到每一个生产环节、设备和操作人员。
该平台还对关键工序和质量特性数据进行结构化存储,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标准,使得数据能够被快速检索、分析和利用,为识别生产过程质量趋势和规律提供依据。
全流程的真实生产数据为多维度质量分析奠定了基础。如今,无论是产品评审,还是隐患分析,支持产品追溯和改进决策的,不再是孤立的个案或者模糊的记忆,而是同型号所有产品、所有工序的完整数据集合。这为优化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点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实现质量提“智”增效
此外,数字化转型也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激活新动能,7416厂航天山由公司在产品分切这一重要环节,加装了智能化缺陷捕捉与识别系统,利用微觉视塑料薄膜瑕疵检测技术,自动侦测产品各类表观瑕疵,不断突破质量瓶颈。
该系统通过智能算法和高精度成像,捕捉人眼难以辨识的点状缺陷并实现缺陷信息精准标注,处理速度快、缺陷识别准、覆盖种类全、运行状态稳,显著提升了检测能力。
然而,这一解决方案的价值远不止于“发现缺陷”,其核心在于将“缺陷信息”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可分析的数据资产”。“这些缺陷信息为产品质量问题分析改进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航天山由公司董事长田维说。
航天山由公司基于大数据的趋势分析和根源挖掘,更好地指导后续生产工艺参数的优化,并通过系统监测验证缺陷数据的变化和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形成了“分析—改进—验证”的质量控制闭环。其产品出库品质得到进一步保障,分切生产线的运行速度也得以显著提升,日产量较改造前提升了近1/5。
(魏佳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