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电子制造现场,有一个残酷的真相:设计再先进,也抵不过产线上一颗0.5微米的颗粒。它小到肉眼看不见,却能让一个油门踏板传感器报废,连同其背后的材料、工时、检测与流程投入,全部归零。在百万级产能下,这种“看不见的损耗”正悄然吞噬着成本、效率与客户信任。
面对这一难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803所上海新跃联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用一次质量攻坚,给予精准回应——他们用一场“显微镜下的革命”,将系列传感器合格率从95.5%提升至99.7%,减少年报废损失超120万元。
逐层“剥洋葱”,揪出潜藏“幽灵”
油门踏板传感器被称为汽车动力系统的“神经末梢”,输出信号误差必须控制在0.5%以内。但该公司近3年数据显示,性能测试工序的报废品数量占总不合格数的90%左右,不良品报废比例对整体产品直通率影响达到了约4%,成为拉低合格率的“致命伤”。
攻关团队没有急于更换设备或调整工艺,而是坚持“一次做对”的航天精益产品保证理念,系统梳理近3年22万件不良品数据,运用“人、机、料、法、环、测”六维度分析法逐层“剥洋葱”,最终锁定四大主因,揪出了潜藏的质量“幽灵”。
“真正的质量漏洞,往往藏在‘差不多’的细节里。”攻关团队负责人朱天印说。每降低1%报废率,节省30万元——这不是口号,而是算出来的真金白银。
“手术式”攻坚,靠数据除病灶
面对这些“微米级病灶”,团队没有搞“大水漫灌”式整改,而是像医生做手术一样精准施治。
在材料端,团队与供应商共建铜箔厚度控制体系,将铜箔厚度公差收缩30%以上,材料稳定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在工艺端,创新采用真空搅拌工艺,彻底消除了电阻基体表面的“凹坑”“凸点”缺陷,同时优化激光修刻工艺参数,实现能量高度集中,实现“刀刀精准”。
在设备端,将伸缩式探针升级为一体化弹性镀金探针,测试准确性和稳定性大幅提升,判定数据从14.07%降至0.85%,大大优于行业10%的合格标准。
“每一项改进都经过验证比对,确保措施精准、过程受控、结果可复现,真正实现了从‘凭经验’到‘靠数据’的转变。”该公司主管质量负责人范永官介绍。
从“打胜仗”到“建机制”
此次攻关的最大成果,不仅是合格率跃升和成本节约,更在于将一次成功转化为可复制的组织能力。
团队将实践经验固化为《材料选型手册》《工艺控制标准》《作业指导书》等10余项技术文件,形成“问题识别—根因分析—验证改进—标准输出”的闭环机制。这套方法已在系列产品中成功复用,带动批生产整体合格率提升2.5个百分点。
“我们不追求英雄式的短期突破,而是致力于搭建拥有系统性免疫能力的运营体系。”该公司副总经理袁广慧表示。
如今,每周技术沙龙、每月复盘会已成为常态,“人人懂数据、人人讲方法”的质量文化正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这种“把经验变成标准,把标准变成能力”的做法,正是航天精益产品保证理念在民用高端制造中的生动实践。
从一根铜箔的厚度,到一个探针的接触,上海新跃联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正从这场攻坚战中收获更多:真正的制造升级,不在产线有多“炫”,而在细节有多“狠”。
当国产汽车零部件从“能用”走向“好用”,背后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待细节的敬畏之心。而这,是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最沉默也最坚实的根基。
(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