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一线新闻 →  正文
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二号丁火箭百次发射成功背后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25年10月10日    字体:【】【】【

9月2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的长征二号丁火箭托举卫星直刺云霄,圆满完成第100次发射。自1992年首飞至今,这枚“金牌火箭”以100%的成功率,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第二型突破百发的单一型号运载火箭。

从首飞到第50发,长二丁火箭用了28年;而从第51发到第100发,仅用了5年。其背后,是30余年来型号团队对可靠性、创新性、组织效能的不懈追求。

“严慎细实”铸就“金牌品质”

“航天事业的高风险性,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敬畏。”集团公司谈学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百发成功的背后,是融入团队血液的“六严”作风。这套铁律包括:严格执行上级的各项规定、严格按研制程序办事、严格技术要求、严格地面试验、严格落实行政技术两条指挥线的岗位责任制,严格全过程质量控制。

这一要求最早可追溯至型号早期研制阶段。1992年至1996年,中国航天曾面临连续失利的压力,长二丁火箭从首发开始实现“三发三捷”,被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优质运载火箭”称号。2012年,在实现连续成功发射15次后,获授“金牌火箭”称号。

“‘六严’和‘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一样,是航天人都需要做到的基本要求。”谈学军表示,相关要求贯穿设计、试验与发射流程。

在控制系统方面,长二丁火箭经历了从平台式惯性导航到光纤捷联惯组、从单机冗余到系统级冗余的升级。通过“平台+捷联”主从冗余到“单十表光纤惯组”的演进,控制系统可靠性指标提升超1个百分点。

能源系统方面,箭上电池从锌银电池全面过渡为锂离子电池,实现“全箭锂电化”。团队郝兆晗表示,锂电池在能量密度、维护便捷性方面具有优势,发射场操作环节也随之减少。以往锌银电池需要加液和多轮测试,改用锂电后相关步骤明显压缩;在任务调整时,电池状态也更为稳定。

依托制度化的质量控制与持续工程改进,型号保持稳定运行态势。

以任务适应性开拓市场蓝海

当前,在星座建设提速、“一箭多星”成为常态、载荷构型趋于多样的背景下,卫星用户对火箭提出了更大包络、更灵活适配、准点履约等要求。

团队成员杨勇介绍,对中小型运载火箭而言,提高单次任务的有效装载尤为重要。从单星发射到一箭41星,从串联布局到侧挂、堆叠、壁挂等多星搭载模式,团队攻克了星箭耦合分析、分离策略设计等关键技术。“只要能打得动、放得下,我们就能接。”杨勇说。

在2023年的一箭41星任务中,团队创新采用“中心承力筒+锥形支架”布局,通过“层层刹车式分离”策略,确保卫星安全入轨,创下国内单次发射卫星数量纪录。

为缩短履约周期,团队持续推进“去任务化”和“去型号化”。具体而言,团队通过推进产品通用化设计,使火箭基础级80%~90%的产品可提前投产,将履约周期从常规的10~15个月大幅缩短至最短5个月。

同时,“去型号化”使长二丁火箭与长四系列火箭在电气系统、地面设备等关键部件上的通用化率达到90%以上,有效简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成本。

高效协同支撑高密度发射

“高密度发射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对整个链条的重塑。”谈学军说。通过流程优化、组织创新和人才培养,长二丁火箭团队将发射周期从早期的60天压缩至11个工作日,试验队人员从180人精减至55人。

在流程侧,团队对测试项目进行精细化评估与合并。团队将单元测试和分系统测试整合进综合项目检查,在保证测试覆盖的前提下减少重复操作。

团队还推行“装箭运输”模式。这不仅缩短了发射周期,也降低了反复拆装带来的质量风险。“我们采用穿插推进的方式,往往这一发还在发射区做最后测试,下一发已经在技术区开始装配。”团队成员马璎介绍。

在组织侧,长二丁火箭与长征四号系列火箭合并了项目团队。指挥机制方面,实行总设计师、总指挥分组带队并配副总师的方式,以应对多任务并行带来的指挥压力。

除此之外,长二丁火箭、长征四号乙火箭、长征四号丙火箭3型火箭采用了统型化的第四代地面测发控系统,人员能力与岗位通用化程度提高。

任务密集,年轻的技术人员获得了更多的锤炼机会。“一年10余发任务,意味着年轻人能经历3到4个完整任务周期,成长速度非常快。”谈学军介绍。这种“以战代练”的模式极大促进了人才快速成长。近年来,团队持续向长六改火箭、长十二火箭等新型号输送骨干。

站在百发的新高度上,长二丁火箭并未止步。团队将继续在低成本、高可靠、快响应的方向上深耕,不断拓展任务边界,提升商业竞争力。

王小月

联系我们
电话:010-68372291
传真:010-6837229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官方微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