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间,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的稻田渐次染上丰收的色彩。水光潋滟,蛙声阵阵,种粮大户叶芳群穿梭于田间地头,不再为钱发愁。
她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她口中“稻蛙共生”“稻菌轮作”的多元化产业园,正被数百公里外太空中的“天眼”实时监测。这些卫星捕捉到的光谱和数据,经过算法的解读,化作一份份稻田的“体检报告”,最终成为银行手中一份份沉甸甸的、有卫星背书的“贷款证”。
过去,像她这样的农民想要贷款扩大生产,“说破嘴、跑断腿”是常态。如今,航天人通过发挥多源遥感卫星的应用优势,正用一种名为“遥感粮农贷”的创新金融产品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农耕融资逻辑,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来自云端的科技活水。
来自“天上”的解决方案
2022年起,叶芳群接手了村里非粮化整治的田块,一口气承包了700亩地,从此踏上“水稻+”的复合种养之路。
她从“稻菌轮作”起步,一步步尝试“稻蛙共生”“稻鳖共生”“稻蟹共生”“稻鳅共生”“稻螺共生”,最后回到最传统的“稻菌共生”。她说,自己走的是多元化经营的路子,不只是种粮,更是在土地上做文章,让一块田产生多份收益。
“每年的投入需要几百万元。厂房、农机具、人工工资、肥料农药……对于我们种粮大户来说,这些都需要资金。”叶芳群坦言,技术和经验都不是问题,最大的拦路虎,就是钱。
繁忙紧凑的农事农活,决定了农民融资需求不仅季节性强,还有“短、频、急”的特点,广袤田畴期盼金融“及时雨”。
叶芳群不是没尝试过。跑了好几家银行,却接连吃了闭门羹。原因是早些年帮人担保了一笔30万元的贷款,对方跑路,她被迫自己还清债务,却在银行的征信系统里留下了一个不光彩的“关注”标签。“好像把我拉进了黑户,几家银行一看,都说评估分数很低,直接拒绝了。”这笔并非因己而起的债务,像一道无形的枷锁,锁住了她扩大再生产的路。
传统的粮农贷,依赖的是纸面合同和银行客户经理的双腿,银行信贷员需要深入田间地头,核实种植面积、作物类型。且不说耗时费力,准确性也存疑——
农户自报的面积是否属实?地块分散如何精准测量?第二年放贷看前一年的收成,时过境迁,又如何准确评估?
“信息不对称、贴息不精准、额度不足,这是传统粮农贷的三大难题。”浙江松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管理部副总经理饶海伟解释道。这种信息不对称,让银行不敢贷、不愿贷,也让许多和叶芳群一样有想法、有能力的农民“贷不了”。
但转机,就来自“天上”。
早在2018年,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遥感技术应用团队就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在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上,我们的卫星能发挥什么作用?
在美丽中国建设大背景下,团队找准切入点,综合利用空间大数据、地面感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设计出“天眼守望”系统,整合了国产高分系列、资源系列等遥感卫星数据,能对地表农作物进行高频次、大范围的扫描监测,并不断丰富其应用场景。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围绕党中央关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在丽水市人民银行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508所遥感卫星应用团队结合“天眼守望”平台,与当地农商银行合作,推出了国内首个“遥感粮农贷”数字化金融产品,精准识别农户生产规模与经营状况,推动信贷资源向农业农村高效流动,破解农业融资难题。
数字化赋能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篇章正在徐徐展开。
“我当时眼前一亮”
遥感卫星不仅能够精准监测农作物的类型与面积,覆盖油菜、小麦、水稻等主要作物,还可以精准定位到每一块具体的承包地。在这一基础上,还要对作物长势进行定量评估与最终产量的预测分析。”508所陈前介绍,系统融合政府提供的农户基础信息,能为每一块田、每一个农户建立精准的电子档案,形成面向政务应用的农作物估产数据等产品,为农业管理和金融授信提供可靠依据。
为保障监测精度,系统会依据不同农作物的物候特性制定遥感拍摄计划,在阴雨天气协调雷达卫星实施穿透式监测,解决云层遮挡问题。同时,在作物生长的关键阶段,团队还会开展实地抽样调查,持续验证并优化识别算法。
目前,该系统的总体识别精度保持在90%以上,误差范围控制在5%左右。这份来自太空的精准“审计报告”,其客观性与准确性是传统人工审计方式难以比拟的。
传统的贷款调查需要客户经理频繁下田间、跑地头,人力成本高,核实精度也有限。如今银行的信贷系统已接入了“天眼守望”平台的数据接口。那么它如何一步步转化为农民手中的信贷资金?
“数据说话,额度自明。”饶海伟解释,系统会根据遥感数据核定的本年度实际种植面积、作物类型、系统评估的历史产量及实时长势等信息,再结合农户的征信等传统指标,快速、精准地跑出一套新的信贷模型。“它核心解决的是一个信任问题。卫星数据是客观的、无法篡改的,这让我们银行敢贷、愿贷,也敢于给出更贴合客户真实需求的额度。”他说。
这个过程,对银行是风控的利器,对农户则是“无感”的福音。
“他们跟我说了之后,我眼前一亮!”叶芳群回忆起第一次听说“遥感粮农贷”时的情景,语气依然兴奋,“我想着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情!”
她不再需要为证明自己种了多少地而奔波,卫星替她“说话”了。因为精准,银行敢贷了;因为高效,贷款更快了;因为能更真实地反映她的产业规模,贷款额度也提高了。
自2024年3月首笔贷款发放以来,丽水全市已通过“遥感粮农贷”产品成功发放13笔贷款,总金额达1670万元。首笔贷款即发放给了一家种粮大户企业,基于遥感核定的3200余亩种植面积,叶芳群获得了400万元的信贷支持。审批发放流程也从过去的平均3~4天,普遍缩短至2天左右,效率提升显著。
贷款的成功获批,对叶芳群而言,远不仅仅是账上多了一串数字。
“有了这笔资金之后,我们就敢去闯了,腰杆挺直了!”她形容这笔钱是“及时雨”,但她并未将资金简单用于周转,而是投入了更具长远价值的领域,扩大再生产和服务升级。
她购置了最先进的无人机、旋耕机、拖拉机、收割机。她不再只是一个种粮大户,更成了一个服务周边农户的“农业综合服务商”。光水稻这一项,年收入就从90万元预计提升到120万元。而农忙时,仅烘干设备每天就能给她带来近6000元的额外收入。
规模的扩大也意味着能带动更多人增收。叶芳群的产业园常年雇佣30多名工人,农忙时可达60人,其中优先招聘当地乡政府提供的低收入农户和困难户名单上的人员:“男工一天200元,女工一天150元,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因为生产规模扩大,她今年雇佣的困难群众比往年增加了至少20人。这份来自“天上”的助力,最终化为了人间烟火的温暖。
“下一步,我还要把‘稻蛙共生’从100亩扩大到500亩。”这笔由卫星数据背书的贷款,让她看到了农业现代化更为广阔的天地。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金融“活水”滋润的,不只有田地,还有生活。
今年1月,叶芳群家里添了第三辆小汽车——一辆更方便一家人出行的商务车。他们计划2026年再建一栋新房子。
最让她自豪的改变,是来自家庭的传承。23岁的大儿子,大学读的是“绿色食品与检测”专业,毕业后没有选择去单位上班,而是毅然回乡,成了“农三代”。
“他看到我现在有一定的成绩,觉得爸爸妈妈了不起……他说‘妈妈,我要跟你做农业,去创业,在农业的领域上发挥自己的亮点’。”叶芳群说,儿子带来了新思维。老两口操作不了的无人机,他玩得转;全电脑控制的水稻烘干流程,他负责管理。大学生的回归,让这片传统的田野,看到了更智慧的未来。
“遥感粮农贷”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小日子”,一头连着经济发展的“大盘子”。从“看天吃饭”的焦虑,到“知天而作”的从容,遥感技术正在重塑农民与土地、与资金、与风险的关系。未来,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更要破解“人、地、钱”等瓶颈制约。“活水”入田,长流水方能提后劲。
叶芳群说:“我相信只要有资金的支持,2026年开始,我会在农业事业中投入更多,更好地支持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化发展。”
陈前说:“随着遥感数据获取能力和算法模型的提升,我们要在金融领域提供更丰富、客观、及时的数据,让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更精细化。”
“未来,我们希望这一产品不仅能用于贷款,还能监测病虫害,让农户实时发现情况,我想这会是另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饶海伟说。
夕阳西下,余晖为连绵的稻田镀上一层金边。叶芳群的儿子正在操作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天上的卫星,依旧静静地飞过。它们看不见农户脸上的笑容,却看得见稻田的丰饶;它们算不出人间冷暖的具体数值,却为计算幸福生活的增量提供了最坚实的数据基石。
这张用卫星背书的“贷款证”,“证”的不仅是田里能产多少粮,更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用勤劳和智慧,“贷”来怎样美好的新生活。
因为这是一条通往中国式现代化的田间小路,踏实,而充满希望。
(邓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