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得又急又猛,仿佛要把太行山北坡的沟沟壑壑都灌满。
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派驻干部刘斌到河北省涞源县南屯镇上沟村刚满两个月时的一个深夜。雨水裹挟着泥土,漫过脚踝,冰冷刺骨。他和村党支部副书记打着手电,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行在陡峭的山路上,挨家挨户敲门,劝说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
夜色深沉,雨声喧嚣,直到晚上11点多他们才回到住处。但没人料到,几个小时后,泥石流轰然而下,冲断了道路,掩埋了水井。
寂静并未持续太久。几乎在灾情传出的同时,远在北京的航天科技集团总部,一套响应机制启动了——帮扶组长单位中国乐凯第一时间承诺:“你们先干,铲车费用我们保证到位。”中国四维的党员们迅速集结,带着工具,开赴上沟村清淤。
很快,满载着矿泉水和米面油等救灾物资的卡车,沿着刚刚抢通的“生命线”,驶进了这个被泥泞包围的小山村。当其他受灾村落还在焦急等待时,上沟村的村民已经感受到了航天速度带来的暖意。
扛起锄头闯出条新路
刘斌初到上沟村时,摆在面前的现实是沉重的。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是老人和孩子。他们守着贫瘠的山地,主要靠种玉米为生。一斤玉米粒卖1.3元,一亩地刨去成本,一年挣不到800元。人均种地年收入仅千余元的困境,像大山一样压在村民心头。
航天人的帮扶,不是简单的“输血”。集团公司党组深知,要让山乡真正改变,必须激发内生动力,学会“造血”。怎么破局?刘斌和驻村工作队员们把目光投向了土地本身。普通的玉米收益低,那就试试附加值更高的水果玉米、鲜糯玉米。但习惯了传统种植的村民顾虑重重:“那玩意儿甜,招野猪,糟蹋了咋办?”“种子贵,卖不出去砸手里呢?”
说再多不如做一次。刘斌与其他驻村工作队员扛起锄头,开垦出七分试验田。汗水滴进泥土,精心侍弄的玉米苗一天天拔高。收获季节,算盘一打,收益是普通玉米的3倍。实实在在的数字最有说服力。第二年,不用太多动员,就有6户村民主动加入,试验田扩大到了5亩。希望的种子,在亲眼见证的丰收里,悄然生根。
这仅仅是开始。要让产业真正扎根,还需链条延伸。集团公司牵线搭桥,依托涞源县冀宝农业公司,对村里的玉米进行深加工。加工好的玉米产品,直接销往全国各地。一条连接山乡与星空的“助农通道”被打通,稳稳带动了32户农家增收。
“村集体的力量也被调动起来了。”刘斌说,他们鼓励村民利用无息贷款发展鸡、猪、羊养殖。一年下来,肉鸡出栏16万多只,生猪50多头,羊500多只,20户脱贫户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屋顶上的光伏板持续发电,22个公益性岗位根据村民情况灵活调整,又为困难家庭增添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
“带着村民一起干,产业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这成了刘斌两年帮扶经历中最深的体会。
桥通了,灯亮了,心暖了
上沟村的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两年来,刘斌频繁出现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他和其他驻村工作队员仔细询问村民种植养殖的难处,认真倾听大家对住房、医疗的期盼。在深入的调研和精准的协调下,资源汇聚到了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
两年时光,改变清晰可见:一座坚固的漫水桥稳稳跨过河道,150米长的堤坝被修复加固,150米水泥主干道和3条田间硬化路让村民告别了泥泞难行;新打的深水井涌出甘泉,一排排太阳能路灯点亮了山村的夜晚,也照亮了晚归人的路。村民们亲切地称它们为“航天桥”“航天灯”。
帮扶的温度,更体现在对村民的细致关照上。刘斌回忆,村里有一名1岁多的小女孩孙诗华,因先天体质弱,一场普通的感冒发展成严重肺炎,住进了保定市儿童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当时小女孩的家里早已掏空积蓄,绝望的父亲甚至打算卖房救子。消息传回村里,集团公司的青年们迅速行动,通过朋友圈和互联网大病求助平台,短时间内筹集到了救命钱。当善款送到孩子父亲手中时,这个朴实的山里汉子,只会紧紧握着工作人员的手,反复说着“谢谢航天,谢谢航天……”。这笔及时的援助,护佑着小诗华平安度过了危险期。
像这样的关怀,并非个例。刘斌讲述,村民石玉琳患有尿毒症,每周需要做两次透析。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他本该享受的报销比例迟迟未能落实,家庭不堪重负。
“深入了解后,我们认为他符合政策条件,就如实向上反映情况,积极争取。最终,石玉琳享受到了待遇,就诊负担大大减轻。这份雪中送炭的公正,让他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刘斌说。
两年间,在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和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上沟村累计开展了8次大型帮扶活动,“春节送温暖”“学雷锋日献爱心”“御寒衣物捐赠”……累计价值20多万元的资金和物资,惠及全村177户人家。在去年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长城公司的团员青年们也专程来到村里,在刘斌的带领下深入了解村情,为50余户村民送上了棉被。红色的志愿者马甲穿梭在农家院落,与乡亲们亲切交流,传递着航天大家庭的浓浓暖意。
一院的青年们走进南屯镇第一小学,给仅剩40多名学生的山村学校带去了神奇的航天科普课。孩子们穿上崭新的校服,在标准化研究院捐赠的电脑前,睁大眼睛看着哥哥姐姐们演示水火箭腾空而起的实验,小小的心里,或许就此种下了星辰大海的梦想。校长感慨道:“这些‘航天课’,真是给山里的娃娃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天窗。”
称呼变了,眼神暖了,心也近了
回想起刚驻村时的情景,刘斌坦言,他也曾遭遇过冷眼和质疑。“有困难跟你说了也白搭,你们解决不了。”村民的观望和不信任,像一层无形的隔膜。
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和泥石流,成了打破隔膜的契机。当村民们看到刘斌和工作队员们浑身泥水、不分昼夜地和大家一起抢修道路;当中国乐凯承诺的救灾资金迅速到位,一车车满载着生活急需品的“航天物资”及时送达;当后续的修桥、铺路、打井、安灯等一件件实事落地……坚冰开始融化。真诚的行动,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
渐渐地,村委会那间小屋的门槛被乡亲们踏薄了。“刘书记,我家这事你看咋办好?”“这政策我弄不明白,你给讲讲呗?”石玉琳的困难解决了,小世华康复出院了,水果玉米在地里长势喜人,孩子们穿着航天人送的校服去上学……村民们发现,这些“航天来的人”,是真干事、干实事。不知不觉间,称呼变了,眼神暖了,心也近了。那个曾经被看作“局外人”的人,成了村民有事愿意商量、有难愿意求助的“自家人”。
如今,行走在焕然一新的上沟村,村民们依然会指着那座桥、那盏灯,自豪地说起“航天”带来的改变。温暖的瞬间和实打实的成果,如同太行山石上刻下的印记,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血脉。一条条由航天人用心铺就的“航天路”,正载着山乡的希望,稳稳通向振兴的远方。
(邓雨楠)